网站支持 IPv6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吉木萨尔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24-07-02 00:00:00 来源:吉木萨尔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0 文章字号:
分享至

一、适用范围

(一)本预案适用于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包括:

1.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麻疹、百日咳、流脑、白喉、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猩红热。

2.肠道传染病:霍乱、甲肝、痢疾、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感染性腹泻。

3.虫媒及人兽共患传染病:登革热、乙脑、鼠疫、炭疽。

4.新发传染病: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人感染猪链球菌、基孔肯雅热、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新冠病毒感染、猴痘等。

(二)发生上述病种以外的传染病疫情、医源性感染爆发等,根据传播方式和疾病特点,参照本预案的程序、工作思路进行处理。

(三)监测发现或接到报告,发生较大传染病疫情后本单位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发现一般传染病疫情或苗头性疫情,本单位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处理。

处置传染病疫情,最重要的工作是明确诊断,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经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隐患及相关危险因素,经病例检索一个潜伏期未再发生新病例,转入常规防治。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进行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同时要提出具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如消毒、隔离、医学观察等),并指导相关单位加以落实。主要内容包括:

1.做好病情的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病情作出全面评估;

2.组织实施病例所在区域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3.标本采集和检验、报告;

4.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

5.对病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6.做好预防控制人员的培训;

7.组织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三、现场调查处理工作要点

(一)情况调查和工作计划

1.调查核实

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赴事发地开展调查。主要调查了解疾病名称、诊断依据、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情况及结果、当地其他相关情况。

2.初步分析

会商分析:组织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对调查掌握的情况、资料进行综合讨论分析,重点讨论报告病例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适当、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形成初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病例的三间分布、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情况;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监测病例的定义;病人救治方案,治愈与出院标准;事件的初步判断,包括首发病例、传播途径、潜伏期及趋势分析;对控制措施和事件分级的建议,疫点、疫区的划定。

要根据病例病情进展情况及疫情发展变化情况,不定期召开专家讨论会商,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3.制定计划

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和专家讨论分析的结果,制定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包括病例的个案调查、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环境相关标本的采集和检测、患者隔离治疗、疫点疫区的划定和消毒处理、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检索、接触者的调查、追踪及分类管理、流行因素的收集和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明确诊断,明确控制措施及其关键环节(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对已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边调查、边抢救、边核实、边处理,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若诊断不明确、流行病学病因不明、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按不明原因疾病调查处理。

(二)主要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1.核实与判断

(1)核实内容主要包括:

①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

②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

③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

④实验室检测与确诊依据;

⑤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

⑥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⑦发展趋势分析。

(2)开展病例调查及分析

①确定病例定义:依据传染病诊断标准,区分“患者”、“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②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③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潜伏期(或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对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对波及范围、易感人群进行分析。

2、样本采集、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1)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

(2)标本种类

①血标本。

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7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病后第10~14天)、恢复期(发病后22~5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6 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血清管中,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

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3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10 ml全血,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

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标本,如血涂片等。

②呼吸道标本。

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

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

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③消化道标本。

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④尿液

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

⑤其它人体标本

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⑥尸体解剖

诊断不明确或工作有需要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积极组织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穿刺),以明确诊断。尸解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⑦媒介和动物标本

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应同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

(3)标本保存

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一般4℃保存,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4)标本运送

传染病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

(5)实验室检测

一般进行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原分离、形态学检测等检测项目,依据病原体的特殊性可以开展一些特殊的检测项目。

(6)标本送检单

标本送检单信息至少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采样时间、标本种类、采样单位、送样人、接收单位、接收人等内容。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调查内容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突出重点,明确范围,环环相扣,细致不漏。包括:

(1)流行病学病因方面的调查:发现与疾病发生相关联的因素,如暴露因素及暴露程度与发病的关系、与病例分布的关联性。

(2)病原学病因调查

①生物因素: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感染动物、媒介昆虫、有害植物等等;

②化学因素:营养、药品、微量元素、重金属等;

③物理因素:气象、地理、水质、大气污染等;

④社会因素:人口密度、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职业等等。

(3)重点调查已知的传染源(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互相之间的联系情况及密切程度,波及范围。

(4)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梳理、专业分析、病因推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迅速、全面、细致,尤其是对传染源、密切接触者的发现及调查,对采取措施、控制蔓延起关键作用。

4、采取现场控制措施

(1)应急处置中的预防控制措施需要根据控制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来确定。根据疾病的性质、特点、传播速度,决定应该采取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并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控制策略与措施,遵循边控制、边调查、边完善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的防止传播和疫情扩散。

(2)主要控制措施

①必要时,进入疫区的现场处置人员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②隔离治疗患者。根据疾病的分类,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隔离病房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治疗,症状好转后转送隔离医院。病人在转运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治疗前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出院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技术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制定,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方可出院。

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立即收入专门的观察室,并做好隔离防护和会诊;对需要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诊治的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专用车辆运送,并将病人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受的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应当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

吉木萨尔县传染病人隔离治疗、运送的医疗机构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③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封锁的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确定。发生在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区域的,如有必要应建议停课、停工、停业。

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紧急处置工作应制定专门方案。

④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潜伏期和最后接触日期决定。

⑤严格实施消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处理人、畜尸体,并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开展尸检并采集相关样本。

⑥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疫区内重点部位要开展经常性消毒。

⑦疫区内家禽、家畜应实行圈养。如有必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对可能染疫的野生动物、家禽家畜进行控制或捕杀。

⑧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控。指导、协助发生地的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疏散、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病例接触,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⑨现场处理结束时要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临时隔离点的物品。

5、做好个人防护

根据传染病病种决定防护等级。现场调查处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工作相关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6、总结及评估

(1)资料的收集

首先要有完善的传染病调查的程序和完整的工作记录,并及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报告记录;应急处置机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2)总结评估的内容

应急处置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总结经验、发现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以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并为指导其他地区开展类似防制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四、传染病诊断标准

详见国家卫生计生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