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推动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两者协同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畅通金融血脉,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制造业等重点实体经济领域倾斜。具体而言,在政策层面,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收入分配上,要形成实体经济友好型报酬结构,引导人才、长期资本等优质生产要素更多向实体经济领域配置;在发展结构上,要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做优做强。
处理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需通过技术赋能焕发活力;新兴产业是动能引擎,需与传统产业共生共荣,二者本质是动态互补关系。唯有统筹政策和优质创新要素,方能实现“旧动能转型不掉队、新动能成长不失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要坚持“两手抓”策略,一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巩固既有优势;一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的核心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要构建多元混合驱动方式,推动创新,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聚焦“卡脖子”技术突破,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由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跃升。
处理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国内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挖掘内需潜力,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辅助,其目标是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因此,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坚持内需主导,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好国内循环,才能有效带动国际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国内循环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能。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共生性,通过绿色化、低碳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同时,要以生态约束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唯有将生态优先融入实体经济发展全过程,才能实现高质量增长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循环。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当前,要以绿色化与数智化高度融合为价值目标,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可以实现制造方式的低碳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意味着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用能结构、原料结构、工艺流程和最终产品结构,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能。例如,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需要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同时,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愈发明显,这对我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发展,减少对低端制造的依赖,促进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第一位,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比如,在宏观层面上,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在微观层面,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政策传导效果,优化资源配置,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等,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数实融合”发展路径,强化产业协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升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